11月22日,国家药监局公布了45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信息。
公告显示,在2022年国家化妆品监督抽检工作中,产品标签标示为广州赛丝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赛丝之秀润黑露(自然黑)等45批次化妆品(含牙膏)不符合规定。值得关注的是,“欧莱雅新多重防护隔离露外御内护”因被检出成分比对项目不合格,也上了此次“黑榜”。
01 45批次化妆品不合规,欧莱雅上黑榜美妆头条记者浏览不合格化妆品信息发现,45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隔离乳类产品9批次、护发类产品3批次、BB霜类产品1批次、牙膏产品1批次、染发类产品高达31批次。45批次化妆品被抽检出的问题大部分为产品检出成分、产品标签与该产品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不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45批次产品中,含1批次产品名称为“欧莱雅新多重防护隔离露 外御内护”、备案人为“苏州尚美国际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化妆品,因未检出产品标签及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标示的防晒剂(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二乙氨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等六种成分)而不合规。
资料显示,苏州尚美国际化妆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3月27日,法定代表人Fabrice MEGARBANE(费博瑞)。法国欧莱雅公司为持股73.46%的大股东,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持股26.54%。
针对此事,11月23日,欧莱雅在其官方微博上回应,经公司配合监管部门共同协查鉴定复核,被抽查的“欧莱雅新多重防护隔离露外御内护”并非欧莱雅公司的产品,确认为假冒产品。
02 成分与标签不一致/过量添加为主,染发类产品占近70%记者注意到,在45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染发类产品占近70%,高达31批次。而染发类涉案产品的主要问题是实际检出成分与批件配方或标签标识成分不符,部分批次检出含量超过规定使用限值的染发剂苯基甲基吡唑啉酮等。
其中,广州赛丝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赛丝之秀润黑露(自然黑)、广州七味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七味堂护理染发膏(自然黑)等5批次产品皆因“苯基甲基吡唑啉酮”浓度过量而不合规,这些产品中苯基甲基吡唑啉酮含量多数集中在0.5%-1.2%之间。
而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作为染发剂,苯基甲基吡唑啉酮的浓度不得超过0.25%。据了解,多数氧化型染发剂组分都有一定的致敏性,尤其当染发剂被超限量添加,引起过敏反应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大。
某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医生告诉美妆头条记者,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痤疮、荨麻疹、色素异常都是染发导致的常见不良反应。使用染发剂时若出现类似症状,应立即清洗,并避免再次接触此种染发产品,若症状严重或未缓解,应携带产品及时到化妆品监测哨点医院就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发工程师表示,国家规定这些物质的添加量都有限用值。如今消费者对染发产品效果是有要求的,比如色彩的要求,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染发速度更快、染发效果更好,这也是许多商家铤而走险进行违法添加的主要原因。
除了浓度超标,成分对比与标签不一致也是染发类产品主要出现的问题。
在不合格化妆品中,共有26批次产品检出了批次及标签未标识的染发剂,未标识的染发剂包括间氨基苯酚、苯基甲基吡唑啉酮、间苯二酚、2, 6-二氨基吡啶、对苯二胺、对氨基苯酚、N,N-双(2-羟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等。
其中,由广州市韩妃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韩妃)生产备案的三款韩妃染发膏,被发现产品标识与成分添加不一致的情况,包含对氨基苯酚、苯基甲基吡唑啉酮等三种成分。而在这之前,广州市韩妃化妆品有限公司旗下的染发系列产品经常被出不合格,2018年12次、2019年9次、2020年2次,2021年2次。
7月4日,广州韩妃因涉嫌违法生产经营,标示名称为“韩妃染发膏”的三款化妆品被国家药监局全国暂停经营。接着7月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该公司的飞行检查结果通告,称其生产违规,责成广东省药监局责令企业停产整改。
据天眼查显示,广州韩妃曾多次因生产未取得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的化妆品等违法行为,遭受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监管机构处罚,行政处罚次数高达9次。
03 染发市场迅猛发展,产品问题是业内顽疾近些年来,中国染发行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7年-2021年,中国染发剂市场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到2021年国内染发剂的市场规模达到了214亿元,4年内染发剂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过去,国内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与国内化妆品及其上游市场规模入局较晚,染发剂及其原料市场主要是由国外化工巨头垄断。随着国内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化妆品及其上游市场规模的迅速提升,部分染发剂原料制造企业已经占据了比较可观的市场份额,逐步被纳入国际化妆品原料供应体系。
11月18日,染发剂原料生产商浙江鼎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龙科技”)再次更新招股说明书,拟冲IPO上市。据了解,鼎龙科技主要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主要为染发剂原料、植保材料、特种工程材料单体等精细化工产品,与欧莱雅、汉高、科蒂等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是全球主要染发剂原料生产商之一。
面对高需求的染发市场,越来越多品牌入局,推出各种各样的染发产品。与蓬勃发展的市场相矛盾的是,染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合格率在全品类中频频“吊车尾”,不合格染发类产品屡登药监局“黑榜”,为市场带来诸多隐忧。
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21年国家化妆品监督抽检年报》显示,去年全国范围内抽检的11类化妆品中,爽身粉类、祛斑/美白类化妆品等9类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而染发类产品合格率仅为87.6%,全品类中垫底,居首位的不合格项目是实际检测到的染发剂和标签标识不一致。
“导致此类情况发生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修改或升级了配方,却未进行相关备案或申报,致使产品申报配方与生产配方不一致的情况。”一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染发类化妆品注册周期一般在1-2年,且注册费用较高。有些虽然企业拿到了产品的批件,但是后期企业产品定位变化,也会调整产品配方,未按照特殊用途化妆品变更注册要求,从而导致染发类产品成了不合格产品的重灾区。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要求,作为特殊化妆品的染发类化妆品,必须取得批准文号后方可生产。若已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有化妆品配方或可能涉及化妆品安全性的其他变更,应当按照新产品重新申报。
某行业研发工程师也分析到,染发类产品属于特证产品,很多不符合规定的产品主要为“老证”产品,以前“老证”重审批,轻监管,现在事后监管加强了,许多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他还提到,企业应该要在新监管体系下,做好规范管理。不过在现实的条件下,企业许多生产要素还跟不上,比如人才要素、资金要素等。因此在不断规范的过程中,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如今,染发类产品问题频出已成为业内顽疾,如何根治也成了一道难题。随着化妆品行业法律法规愈加完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惩处方式不断严厉,势必有一大批的产品与企业会经历洗牌与重塑。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